菜单

我国电气化率反超欧美国家的密码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日期:2025-10-14

近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电气化年度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中国电气化率超28%,已高于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预计2030年全国电气化率将达35%左右,超出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8到10个百分点。数字干脆利落,却把一道更尖锐的考题抛给世界:当欧美国家还在“电气化停滞”与“再电气化”的泥潭里打转,中国凭什么一路疾驰?

密码藏在三个看不见的“轨道”里——制度、技术与市场。制度提供确定性,技术降低门槛,市场放大回报,共同把中国推向全球电气化“列车的车头”。

制度轨道,是中国电气化“列车”最先铺设的“隐形路基”。从“十二五”到“十四五”,中国能源战略始终保持高度连贯。电气化上升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双碳”目标深度融合,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发电侧到用电侧的系统性政策工具箱。这在欧美国家因政府更迭、政党轮替而导致政策反复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技术轨道,是中国“列车”加速的“内燃机”。过去三十年,中国从“用市场换技术”转换为“用场景育技术”,不仅在光伏、风电、动力电池等领域筑牢全产业链优势,更在电网技术上实现跨越。特高压输电技术在全球独树一帜;数智化电网使高比例新能源接入成为现实;充电桩网络覆盖率快速提升,为电动车普及扫除“最后一公里”障碍……

市场轨道,则是让“列车”持续获得动能的“供给线”。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统一电力市场、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最大的光伏和风电制造产能。这种规模优势带来的是成本快速下降。2023年,中国光伏度电成本已低于0.3元,陆上风电成本接近煤电,储能电池价格五年间下降超过70%。成本下降反过来又推动电气化在经济性上超越传统能源,形成“技术成熟——成本下降——市场扩大——再投资研发”的正循环。这是中国电气化具备“内生动力”的重要原因。

电气化率的领先表明中国正实现从追求能源独立自主到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角色转变。过去,清洁能源技术单向从西方流向发展中国家,如今,中国不仅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光伏、风电、动力电池生产国,更完成了从“制造工厂”到“技术策源地”与“系统集成商”的跃升,向中东输出光伏加储能方案,为东南亚、非洲提供电力建设支持,改写产业链价值链,也让发展中国家有机会进入能源转型的“快车道”,推动全球转型路径“向东看”。

更关键的是,依靠技术跃升驱动新能源发展的中国方案,正在打破传统“油气地缘”逻辑, 助力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让各国共享发展的新机遇。

当然,中国电气化持续领跑仍需跨越挑战。电网需提升灵活性以应对新能源波动性,电力市场化改革要平衡多重目标、重塑利益格局,化解国际上关键矿产供应链风险、碳关税壁垒等带来的不确定性。但挑战亦是机遇,若能通过制度创新构建现代电力治理体系,在全球能源治理中提供普惠公共产品,这场始于“通电”“用好”的电气化革命,终将为人类应对能源与气候挑战,贡献一份具有全球意义的“东方答卷”。

(文丨王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