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180GWh产能竞速,钠离子电池储能2025年迎四大关键破题

新闻来源:数字储能网 发布日期:2025-09-19

数字储能网讯:前几年,钠离子电池凭借着高安全、低成本、宽温域、快充放、长寿命等综合优势,吸引了大批企业纷纷涌入。

然而,这一曾被视为“未来之星” 的电池技术,在历经多年研发与试点后,似乎一直在产业化的“门口”徘徊,行业期盼的“元年”一直未能真正的如期而至,但在钠电池应用的一个关键领域--储能,2025年以来实现了四大关键破题。

投资回暖,1-9月钠电产能扩张近180GWh

2023年以来,锂电池和系统价格频频创下新低使得钠电池成本竞争力和替代优势逐渐减弱,前两年形成的产能过剩压力下,该赛道产能扩张在2024年进入“理性期”。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共48个钠离子电池储能生产制造项目规划的年产能共254.7GWh,投资金额,总计1267.7亿元,与公开数据披露的2023年钠电池规划产能超375GWh相比,缩减了32%。

但从2025年1-9月的数据来看,钠离子电池领域的投资呈现出回暖态势。

1-9月,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收录到钠电池领域37个产能建设项目,总规划产能179.5GWh,超过去年全年的70%。

涉及的企业包括中科海钠、众钠能源、钠能时代、为方能源、超威集团、海四达、珈钠能源等钠电领域的头部企业。

其中,规划产能超过10GWh的项目共6个,包括中科海钠全球研发总部及10GWh钠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钠能时代10GWh总部暨产业化基地项目;安庆超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GWh钠电项目;青钠钠离子电池制造基地项目;海四达30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与系统生产基地项目;信景新能源50GWh钠离子电池及储能产业园项目。

投资金额比较大的项目有:信景新能源50GWh钠离子电池及储能产业园项目,投资金额200亿元;四川星空钠离子电池产业项目(一期),投资金额115亿元;东驰新能源钠电池项目,投资金额52亿元;中科海钠全球研发总部及10GWh钠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安庆超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GWh钠电项目、青钠钠离子电池制造基地项目,投资金额均是50亿元;钠能时代总部暨产业化基地项目,投资金额30.5亿元。

储能领域应用迎来四个关键突破

2025年以来,政策驱动、标准落地、技术成熟与企业商业化项目的集中落地,共同推动钠电池从“研发试验”加速跨入“规模化储能应用”新阶段。

政策层面,2025年2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推动大规模钠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及应用技术攻关”作为重点任务,直接将钠电池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绑定,为储能场景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顶层政策支撑。

文件首次将钠电池纳入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路线,解决了此前行业“方向模糊”的问题,引导企业聚焦储能场景的技术攻关与系统集成。

标准方面,此前钠电池因缺乏国家标准,难以进入储能、电动车等合规市场。2025年9月,宁德时代“钠新电池”通过GB 38031-2025新国标认证,成为全球首款符合新国标的钠离子电池。

该认证覆盖了储能、低速电动车等场景的安全、性能要求,直接解决了钠电池“应用合规性”问题,为其大规模进入储能市场扫清了障碍,有观点认为,这一突破将加速钠电池在国内外储能项目中的落地。

技术层面,2025年以来,钠离子电池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等关键指标不断优化。

如宁德时代4月推出的钠新电池实现了安全、资源、性能三大颠覆性创新,并将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175Wh/kg,是钠离子电池行业量产的最高水平。

此外,宁德时代计划其第二代钠离子电池在2026 年初实现量产,能量密度达到200Wh/kg。

5月,欣旺达推出的132Ah方形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超180Wh/kg,比两年前发布的160Wh/kg钠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了约12.5%。

9月,海辰储能面向AI数据中心(AIDC)的储能解决方案创新性融合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两条技术路线,通过∞Power 6.25MWh 8h锂电长时储能系统提供持续长时能源支撑。同时依托 ∞Power N2.28MWh 1h钠电储能系统快速响应功率峰值波动,精准匹配毫秒级负荷变化。

二者协同配合,既保障了供电稳定性,又兼顾了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为AI数据中心等高能耗场景开辟了储能应用新范式。

应用层面,作为产业化的试金石,钠电池在储能领域应用展露头角。

5月,我国首个十兆瓦时的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在广西南宁已安全稳定运行满 10 个月 ,能量转化效率可超过 92%。

7月,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云南文山宝池储能站顺利投产。这是我国首个大型锂钠混合储能站,项目中所运用的“支撑弱电网的40MWh高低倍率复合运行构网型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9月,亿纬锂能首套180kWh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在荆门基地成功并网调试,正式转入商业化运行,成为钠电池储能产业化的“标志性项目”。

该系统采用亿纬锂能自主研发的NF155L钠离子电池,具备三大储能场景核心优势:

安全,极端热失控下可燃性气体产气量显著降低,搭配包级+柜体双重消防设计;宽温域,支持-40℃~+60℃正常工作,解决了北方储能项目“低温衰减”痛点;长寿命,循环寿命超30000次,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锂电池降低42%以上。

这一项目的落地,首次验证了钠电池在电网侧、用户侧储能的实用性,为后续规模化复制提供了“样板”。

产业化进程挑战犹存

尽管钠离子电池在技术、政策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产业化进程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成本上,钠离子电池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规模效益难以体现,导致成本仍旧较高。

虽然其理论成本可比锂离子电池低约20%,但现阶段电芯价格普遍超过0.5 元/Wh,明显高于锂电池0.3元/Wh左右的市场价格。

在能量密度、快充等性能指标方面,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整体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此外,钠离子电池产业生态尚不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还需加强,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综合来看,2025 年钠离子电池在产业化道路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和应用落地为其产业化奠定了基础,但要真正实现全面产业化,仍需克服成本、技术和产业生态等多方面的挑战。

随着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的技术迭代与项目复制,钠电池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储能市场的重要补充技术路线

(文 | 吴涛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