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能源技术对接进入数智化融合新阶段,三大路径破解转型瓶颈

新闻来源:会展中心 发布日期:2025-07-08


  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正穿透能源系统的每一环节,从功率预测到设备运维,从电网调度到终端用电,一场全链条的技术对接革命正在重构能源产业的价值逻辑。

  在江苏昆山南星渎光储充换一体化站,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下高效运转,充电桩有序为新能源车辆补充电力。这座江苏省首座AI智慧调控一体化站,基于大模型微电网控制技术,可精准预测次日充电负荷数据。实现源网荷储协同运行,让场站光储运行综合收益提升14.07%

  这一场景正是当前中国能源技术对接创新的缩影。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加速转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已成为破解新型电力系统挑战的核心引擎。

  从水风光储协同开发到氢冶金创新应用,从绿电直连到虚拟电厂,能源技术对接正通过三大路径推动能源体系向更安全、更经济、更绿色的方向演进。


技术融合,数字赋能破解系统挑战

  在内蒙古大型风光氢储产业集群,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的工程师们正面临一个棘手难题:随着风电大规模开发,大量风电机组投入运行,设备故障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火灾、倒塔、叶片失效等问题频发,根本原因在于风电设备长期经受极端天气考验,且新技术尚未充分验证,故障预警准确率较低。

  破解这一难题的方案来自数字技术与能源设备的深度对接。龙源(北京)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与华为合作,构建了以生产数字化平台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整合253个预测预警模型,覆盖2万台风电机组与4万台光伏设备。

  这些模型通过实时采集设备振动、温度等数据,实现早中期故障的精准预警,使检修建议准确率提升30%以上。

  在电网领域,技术融合同样在创造新价值。华为盘古大模型的行业化落地,为电力系统赋予了强大的“智能神经中枢”:在风光水电预测领域,基于气象数据与历史发电数据的多维度分析,华为盘古大模型使功率预测精度提升17%,为华能、华电等企业的电力调度提供实时支撑。在电网暂态仿真方面,华为与南方电网合作的绿电大模型项目,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逼真模拟电网运行,该项目曾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一等奖。

  边缘计算终端ECU则赋予电力设备就地决策能力,可快速响应局部电力波动,提升电网稳定性。数字技术还在重构电力系统的运维模式。华为与国网重庆永川供电公司合作,利用盘古CV大模型解决了缺陷识别难题,样本筛选效率提升30倍,平均检测精度提升18.4%

  陕西电网与华为合作的IDS项目覆盖14.79万台区,通过HPLC芯片、5G+GPON7大根技术,实现“电网可控、能源可追溯”等目标。

  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的对接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深度渗透能源系统的“源---储”全链条。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光伏产品线总裁周涛指出,面对超过GW级别大电站的规模庞大、环境恶劣、运营复杂等挑战。需发挥5G、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优势,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这种融合正成为破解新能源波动性、间歇性难题的关键路径。


产业协同,跨界创新重构能源生态

  中国西南部雅砻江畔,中国电建集团的工程师们正在规划一个大型水风光储一体化基地。作为我国流域梯级清洁能源开发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的重点项目,该基地将聚焦水风光储协同开发技术等三大领域。开展32项攻关任务,有效解决“水能+”领域技术体系重构和产业链创新链的迭代问题。这一项目代表了能源技术对接的第二个维度:不同能源技术之间的协同创新。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焰章介绍,到2035年至2040年,原创技术策源地成果将推广于全国,推动十大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成。带动新增总装机规模10亿千瓦,占可再生能源总装机的20%以上。

  在终端应用领域,“光储充一体化”成为产业协同的典范模式。据智研瞻产业研究院报告,这种模式可实现光伏+储能+充电桩协同调度,提升消纳率至95%。同时,“氢-电耦合”技术利用绿氢填补风电/光伏波动缺口,构建零碳工业体系;“数字能源融合”则通过AI预测发电量,将误差率控制在3%以内,区块链技术则实现分布式能源交易。

  产业协同还催生了全新的商业模式。虚拟电厂(VPP)通过聚合分布式资源参与电力现货市场,预计到2030年调度容量将超200GW。“绿电-绿氢-绿氨”价值链则帮助化工巨头构建零碳供应链。出口欧盟规避碳关税;“新能源汽车生态”则通过V2G(车网互动)+电池银行模式重构能源消费场景。

  20255月出台的《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为产业协同提供了新的制度保障。绿电直连模式让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通过直连线路向单一电力用户供给绿电。如同为新能源开辟了一条“高速公路”,减少中间环节的损耗和限制。这一创新模式有效缓解了新能源消纳难题,为大规模发展和消纳新能源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氢能领域,产业协同正在打开新的应用空间。20256月,工信部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重点研究方向(20252027年)》包含了六大氢能应用方向: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能效评价要求、焦炉煤气制取氢气技术规范、高炉喷吹富氢还原性气体技术规范等。这些标准将推动氢能在钢铁、化工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加速工业深度脱碳进程。


政策与创新机制,构建协同发展新生态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副秘书长周原冰指出,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能源与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破解发展与减排、安全与转型等复杂挑战。必须将能源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作为核心驱动力,构建涵盖宏观、中观、微观的全维度协同发展体系。

  在宏观层面,规划协同和政策协同至关重要。周原冰强调,要从整体层面规划能源和产业协同发展路径,通过体制机制、金融、市场等政策设计提高能源和产业资源的协调整合。这包括协同规划能源系统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发展目标、重点举措等关键要素。提升能源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双碳”战略规划的协同性。

  中观层面需要强化时序协同与空间协同。在西南地区,中国电建推动雅砻江、澜沧江上游、金沙江上游等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实施,正是时序协同的典型案例。空间协同则体现为持续推动高载能产业向清洁能源富集地区转移,通过新能源与高载能产业的空间重组和协同发展,解决清洁能源消纳问题。微观层面的技术协同与模式协同则是创新落地的关键。华为与朗坤、金风等联盟伙伴在21个省份开展项目合作,项目握手率达76%,形成“根技术赋能”的协同模式。

  华为提供ICT基础设施和场景理解,伙伴则贡献场景化方案落地能力,形成“技术—场景—服务”的闭环。标准体系建设是技术对接的重要保障。工信部正在推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工业副产氢、氢冶金、清洁低碳氢合成氨、甲醇、航空煤油等标准规范研制,完善水电解制氢、氢燃料电池等氢能装备相关标准。


这些标准将为企业技术对接提供明确指引,降低创新风险。

  商业模式创新同样不可或缺。在储能领域,共享储能电站IRR提升至8%,实现峰谷套利+容量租赁双收益;在用户侧,工商业储能(0.5-2h)与发电侧大型储能(2h+)形成市场分层,满足多元化需求。这些创新模式为技术对接提供了经济可持续性保障。

  随着政策与创新机制的不断完善,能源技术对接正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创新。华为以“被集成”为定位,构建多层级伙伴合作体系,形成如洋葱般层层嵌套、优势互补的共同体。这种体系模式的核心在于“价值共创”:通过技术底座赋能伙伴,推动电力数智化方案从“中国实践”升级为“全球标准”。

能源技术对接的未来版图正在全球展开。在巴西东北部巴伊亚州的田野旁,中国光伏企业晶澳科技提供的高效组件将阳光转化为电能,支撑农业灌溉系统实现作物产量翻倍;在阿姆斯特丹街头,比亚迪、蔚来等中国新能源汽车穿梭行驶。搭载宁德时代最新钠离子电池技术。

  随着固态电池、超快充、虚拟电厂等技术创新加速迈向商业“应用场”,中国能源技术对接经验正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合作输出全球。绿电直连、水风光储协同开发等中国方案,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能源体系与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最终将推动人类用能方式向 全要素数字化、全链条低碳化、全场景协同化 的高阶形态演进。

   2025国际数字能源展,将是您展示品牌、拓展合作、洞察行业趋势的绝佳机会。欲了解更多展位预订、参展流程及相关支持政策,可以访问展会官网: (https://www.ideesz.com/)或联系主办方获取详细资料。

     扫码预订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