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比林汉姆的垃圾发电站到印尼爪哇岛的光伏组件工厂,能源项目的国际合作正突破传统模式,构建技术共享与产业链融合的全球新生态。
中英垃圾发电项目:环保与能源协同的典范
2025年初,英格兰东北部比林汉姆,一项中英合作的能源项目正式落地——由中国能建中电工程国际公司与西北院组成的联营体,与英国比林汉姆能源公司签署10兆瓦垃圾发电EPC合同。
该项目配备每天处理420吨垃圾的焚烧炉和11.5兆瓦汽轮发电机组,每年可处理14万吨垃圾衍生燃料(RDF),满足约10000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与传统填埋方式相比,该项目采用先进水冷炉排焚烧技术,每年可减少约1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项目成为中英在环保和能源领域合作的典范,对全球垃圾处理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具有积极示范作用。
与传统填埋方式相比,该项目采用先进水冷炉排焚烧技术,每年可减少约1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项目成为中英在环保和能源领域合作的典范,对全球垃圾处理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具有积极示范作用。
企业技术协作,工业储能的商业创新
在台湾高雄,可威环境科技与阿波罗电力公司的合作创造了废弃物处理产业的新标杆。2025年3月,两家企业在高雄智慧城市展上签署工业表后储能ESCO合作协议,通过创新模式解决特殊事业废弃物处理领域的能源管理难题。
可威环境作为契约容量达1,000kW以上的特殊事业废弃物处理企业,需要维持24小时不间断运转。其大寮厂区引入3套Tesla Megapack储能系统,单台容量达979kW/3,916kWh。
这套系统具备低于1秒的快速响应能力和全黑启动功能,断电后可持续供电2-4小时为厌氧消化槽搅拌系统和焚化炉控制模块提供关键电力保障,有效防止沼气外泄与炉温失控风险。
项目采用能源技术服务公司(ESCO)创新商业模式:可威环境无需投入前期建置成本,由阿波罗电力提供全方位系统维护与优化服务,双方共享节能效益。这种模式预计为可威环境带来25%以上的年度节费效益。阿波罗电力副总理陈飞文强调:“我们的系统整合了电能质量优化、智慧化管理等进阶应用,为客户创造更大的营运价值。”这种深度技术协作,使能源合作从单纯设备供应升级为全周期解决方案的共同创新。
国际产能联动,中国技术出海新范式
2025年6月,东南亚能源领域迎来重大突破。隆基绿能与印尼国家电力公司子公司Pertamina NRE合作,启动印尼首个采用HPBC 2.0技术的高效光伏组件制造基地。该基地年产能达1.6GW,可满足印尼当前年新增装机的15%需求,破解了该国90%光伏组件依赖进口的困境。合作突破了传统“设备出口+代工”模式,实现技术-资本-市场的深度绑定。隆基不仅输出转换效率达26.5%的HPBC 2.0产线,更将AI质量控制系统、动态功率预测等数字化工具植入印尼工厂,使生产效率较本土企业提升40%。项目计划到2026年实现60%原材料本土采购,并与印尼镍业巨头青山控股达成硅料供应协议。同时,双方共建的东南亚光伏技术培训中心,首批培养300名本土工程师,为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几乎同一时间,柬埔寨迎来能源转型里程碑。华为数字能源与本土企业SchneiTec合作建成的12MWh储能电站,成为该国首个构网型储能项目,也是全球首个获得TÜV南德构网型能力认证的大型电力储能系统。该项目的2MWh验证系统在离网、弱电网等复杂场景下展现出卓越性能:惯量时间常数达3-20秒,远超标准要求;电网电压在5%-130%额定电压区间内均能稳定运行;300%过载工况下可短时稳定运行,有力支撑柬埔寨电网稳定性提升。
循环经济范式,全球电池回收体系构建
2025年6月伦敦气候行动周期间,宁德时代与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EMF)共同推进“全球能源循环计划”,标志着电池循环经济从理念迈向系统化实践。作为首个由中国企业推动的循环经济公益项目,该计划覆盖新能源全产业链、政府、学术机构等多方力量,旨在实现新电池生产彻底摆脱对原生矿产资源的依赖。
宁德时代副总经理蒋理提出:“未来20年内,全球50%的新电池生产将告别矿产开采。”
该计划包含四大行动纲领:重塑价值链体系,通过“时代碳链”管理系统推动全链条低碳发展;推行产品再设计,开发循环寿命达18000次的储能电池;重构商业模式,布局超一万个换电站网络;完善回收闭环,依托全球最大电池回收网络。
2024年,宁德时代已回收13万吨废旧电池并生产1.7万吨锂盐。预计到2040年,全球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突破1.2万亿元,电池价值链创造超1000万个就业岗位。英国法拉第研究所CEO马丁·弗利尔评价道:“宁德时代的定向循环解决方案是行业未来方向。”该合作不仅构建了物质循环体系,更创建了覆盖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和政策研究的创新生态系统。
虚拟电厂革新,分布式能源聚合革命
美国能源部2025年1月发布的《虚拟电厂商业化路径》报告指出,VPP正从新兴概念快速演变为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报告预测,到2030年,美国VPP规模将增长三倍,达到80-160吉瓦,满足全国10-20%的峰值负荷需求。虚拟电厂通过先进软件和通信技术,将分散的屋顶太阳能、家用储能电池、智能恒温器、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分布式能源资源(DERs)聚合起来,形成统一可控的整体。在电网需要时,VPP可统一调度这些资源,增加供电或降低用电需求。报告为VPP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规划了清晰路径:扩大分布式能源普及度;简化注册流程,从“选择加入”转向“选择退出”模式;推动运营标准化;融入公用事业规划和激励机制;全面融入批发电力市场。
典型案例已在全美落地。马萨诸塞州和罗德岛州的ConnectedSolutions项目采用“自带设备”(BYOD)模式,用户通过智能恒温器、家用电池等参与项目获取年度激励。绿山电力(GMP)在佛蒙特州主导的电池VPP项目更进一步,通过API将电网负荷预测数据提供给特斯拉,自动优化调度Powerwall电池群,实现精细化电网服务。
央企跨界联手,储能产业格局重构
2025年6月,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与宁德时代正式签署合资协议,设立储能系统制造合营企业,济柴动力持股60%,宁德时代持股40%。合营企业将聚焦中国境内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生产,涵盖电芯集成、电池管理系统及整装设备制造,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工商注册。
在合资公示前,济柴动力已启动1200MWh液冷储能系统招标,采购预算达4.5亿元。技术要求直指高端储能场景:采用≥314Ah磷酸铁锂电池,支持0.25P构网型功能,满足新疆喀什等高海拔严苛环境。其中800MWh订单将于2025年内交付新疆喀什项目,剩余400MWh供应华北电网调频需求。此次招标标的物与合营企业业务高度重合,预示合资公司可能直接承接济柴动力储能订单,形成“自产自用”闭环。
中国石油集团能源转型部部长指出:“此次合资是集团‘绿色制造+绿色能源’双轮战略的关键落子,未来三年将推动济柴动力储能业务从‘内部配套’转向‘外部市场输出’。”
此次合作标志着“三桶油”系储能平台加速入场。央企背景企业通过合资整合技术方,将冲击阳光电源、海博思创等独立集成商市场份额。2024年中国石油集采中,央企关联企业合计中标份额不足10%,合资后有望提升至30%以上。
全球能源合作正从单一项目交付转向技术标准共建,从设备出口转向产业链深度协同。隆基在印尼的本地化率达到60%,华为在柬埔寨的构网型储能通过国际认证,宁德时代的电池回收网络覆盖三大洲。
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趋势:能源合作正在重构全球绿色发展的技术路径与商业生态。当中国技术标准成为东南亚工厂的生产准则,当英国垃圾发电厂采用中国设计的水冷炉排技术,当1.2万亿元电池回收市场吸引全球参与者共建循环网络,能源转型的未来已不再是国别竞赛,而是全人类共同书写的合作篇章。
2025国际数字能源展,将是您展示品牌、拓展合作、洞察行业趋势的绝佳机会。欲了解更多展位预订、参展流程及相关支持政策,可以访问展会官网: (https://www.ideesz.com/)或联系主办方获取详细资料。
扫码预订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