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2025国际数字能源展|新型储能创新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新闻来源:国际数字能源展 发布日期:2025-09-19

政策红利、技术创新与市场机遇多重利好叠加,新型储能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

2025年9月17日,由深圳新型储能产业协会主办,协会安全专委会、深圳普瑞赛思检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新型储能创新发展论坛在深圳成功召开。本次论坛作为2025国际数字能源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聚焦储能新突破,共启行业新征程”为核心主题,汇聚了来自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的多位权威专家与领军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新型储能在技术突破、安全升级、模式创新与全球生态协同等方面的前沿议题与发展路径。

    深圳锚定全球储能产业高地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许云飞在致辞中指出,新型储能是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撑,更是深圳建设全球数字能源名城的战略抓手。

他表示,深圳始终以产业生态培育 + 技术创新支持双向发力,出台推动电化学储能产业发展 20 条、支持虚拟电厂加快发展等政策举措,建成近 20 个零碳园区、100 座光储充互动示范站,虚拟电厂获评全球能源互联网十大引领工程,已形成上游材料自主可控、中游设备全球领先、下游应用场景丰富的全链条优势。面对 2027 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 1.8 亿千瓦的国家目标,深圳将持续深化技术突破与数字赋能,为全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 深圳经验

论坛期间,国家最新发布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成为焦点。

    主旨报告

十五五储能发展迎来三重变革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能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徐东杰在《"十五五"新型储能发展趋势》主旨报告中从国家能源战略视角解码行业发展路径。他介绍,2024 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 9.85 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6.8%,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 56%,新能源年均增量将维持 2 亿千瓦左右。新型储能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 年装机达 7300 万千瓦,增速 130%,目前已突破 1 亿千瓦。

他强调,十五五期间储能发展将呈现 四变四不变:根本需求、战略地位、成本下降追求、安全底线 四大不变,而发展模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发展导向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技术路线加速迭代、竞争格局持续升级 四大变革。未来需统筹储电、储热、储氢等多元形态,完善市场机制与产业链生态,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构建储能安全“三道防线”技术体系

安全是储能产业的生命线。欧盟科学院院士、国际燃烧学会会士、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孙金华聚焦电化学储能安全痛点,在报告中系统解析电池热失控机理。他指出,锂电池热失控始于 80-120℃SEI 膜分解,经隔膜熔融短路、正极材料分解等阶段,最终引发火灾爆炸,磷酸铁锂单体安全但模组存在显著风险,全球储能电站火灾概率约 4.6‰

针对安全隐患,他创新提出 三道防线体系:一是本体安全,通过高性能掺杂、安全电解液研发提升材料本质安全性;二是过程安全,发展集散热与热失控阻隔耦合技术,结合超声检测、AI 预警实现早期隐患处置;三是消防安全,开发光纤精准测温、液氮灭火与抗复燃技术,在小火阶段控制事故蔓延。该体系为行业安全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路径。

    创新成果 深圳力量

论坛期间,深圳新型储能产业协会发布了会员企业的13项前沿创新成果,覆盖了大容量电芯、液冷移动储能车、半固态电池系统、PEM电解槽、零碳云平台等多个领域;并重磅发布了《超充2.0时代下重卡超充换产业报告》。该报告深入剖析了在深圳超充之城2.0”战略背景下,重卡超充换电的技术路线、典型场景、商业模式及未来趋势。

    四大议题 多维破解产业瓶颈

为精准破解新型储能产业在技术攻坚、场景落地、安全防控与全球布局中的核心难题,本次论坛聚焦行业关切设置四大核心议题,邀请领军企业与权威专家展开研讨,旨在凝聚发展共识、明晰实践路径。

技术突破与数智赋能,筑牢产业创新根基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电站储能解决方案总监巫资华聚焦《智能构网型储能SOX关键技术应用》,深入解析构网型储能的核心突破。其团队研发的SOX校准技术通过自然校准与智能组串式自动校准,将SOC误差控制在3%以内,解决传统方案“充不满、放不空”问题;创新的多维度均衡策略,使运维效率提升50%,LCOS降低0.75%,为电网适配性与能源利用率提升提供关键支撑。

武汉大学教授、深圳珈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余良围绕《聚阴钠离子电池发展现状、机会与挑战》展开分享。他指出聚阴离子路线钠电池资源无约束、低温性能优异,能量密度达磷酸铁锂的60%,循环寿命超2万周。珈钠能源已实现复合磷酸铁钠正极材料量产,2025年材料成本预计降至2万元/吨,其技术实力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深圳耀石锂电科技有限公司材料研发经理祖晨曦在《高能量密度3C固态电池设计》报告中提出创新路径。通过复合电解质研发与离子电子双导网络构建,结合原位固化技术优化界面稳定性,其团队开发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900Wh/L,适配高端消费类场景,为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储能提供新方案。

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总经理助理刘天喜带来《零碳园区的数字引擎:拓邦零碳云重构能源逻辑》分享。拓邦零碳云集成光储充智能管理,具备AI诊断与多能联动能力,通过数字孪生实现毫秒级调控,重庆工业园区项目收益率达8%-10%,宝安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回报率超22%,彰显数字化赋能价值。

模式创新与场景应用,激活产业发展活力

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总经理程韧俐在《虚拟电厂发展展望》中披露,深圳虚拟电厂已实现67家聚合商“三精准”调控,可调节能力居全国前列。其管理平台3.0版本实现“可观可测可调可控”,成功聚合10100个5G基站电源,推动分布式光伏全额消纳,为电网平衡提供秒级响应支撑。

深圳市盛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卡产品规划负责人伍程鑫以《引领重卡兆瓦超充时代》为题,分享盛弘6MW柔性超充堆解决方案。该产品支持多车并联与宽温运行,适配矿山、港口等恶劣场景,通过功率共享技术提升设备利用率,相比传统方案年收入提升30%,电损显著降低。

时代骐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大湾区总经理王旭聚焦《骐骥换电助力物流运输绿色可持续发展新跃升》,介绍底盘式换电模式。他表示通过车电分离可有效降低购车成本,且电池循环寿命达6000次;公司计划2025年在大湾区布局15座换电站,盐田港项目日均换电量超3万度,加速重卡电动化落地。
    安全升级与标准共识,守住产业发展底线

华南理工大学能源化工系副主任凌子夜在《化学储热材料在储能电池热失控防护中的应用》中提出创新方案。其团队研发的水合盐材料通过固液相变与热分解双吸热机制,2毫米厚度即可将相邻电芯温度控制在130℃以下,在三元与钠电池模组中均实现热失控阻隔,获储能创新挑战赛三等奖。

深圳普瑞赛思检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许辉勇围绕《锂电池安全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研究与实践》分享成果。公司建立热失控特性评价规范,主导的储能电芯分级标准被CQC纳入认证,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10领域推广,构建起“标准-测试-防控”全链条安全体系。

    全球推广与生态协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锐在《电池护照引领行业竞争力升维发展》中强调,其电池护照平台以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溯源,适配欧盟新电池法规,入选GBA 2024电池护照十大试点,成为全球仅两家双项目入选的企业之一,助力破解出海合规壁垒。

    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阮海明聚焦《储能系统产业金融与资产通证化生态探讨》,提出数字孪生赋能资产盘活路径。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储能资产可拆分、可交易,将回收周期缩短至3-4年,预计激活2万亿民营资本市场,为储能规模化引入新动能。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红岭支公司副总经理卫冰原发布《中国人民保险储能产业链风险解决方案》。涵盖15年长期效能险、出口产品责任险等,海外项目风险保障杠杆率达50:1,成功承接比亚迪出口责任险首单,为企业出海筑牢风险防线。

    聚焦新突破,共启新征程

本次论坛围绕技术、安全、模式、生态的探讨,正是对《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构网型储能、钠电与固态电池的突破,呼应了方案中技术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三道防线、热失控阻隔材料与全周期测试标准,践行着全生命周期安全的底线思维;虚拟电厂的秒级响应、重卡充换电的场景创新,契合了多场景应用拓展的部署;而电池护照的合规赋能、产业金融的资本激活,则为方案提出的全球化布局铺平了道路。

这些探索不仅支撑着20271.8亿千瓦装机的国家目标,更推动产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从设备供给转向系统服务的质变。当技术创新对接规模化建设需求,安全标准护航高质量发展,市场机制激活2500亿元投资潜力,新型储能正从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撑成长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未来,随着专项行动的深入实施,储能必将以更强劲的创新动能,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与双碳目标实现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