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绿电+算力双驱动,中国开启能源转型新篇章!

新闻来源:储能网 发布日期:2025-10-09

中国储能网讯:2025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重要致辞。在致辞中,习主席宣布了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突破36亿千瓦。同时,中国将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2035年气候目标,是国内发展与全球责任的有机统一,其本质是通过绿色转型破解发展难题、抢占战略先机,同时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 “中国方案”。其中,能源产业是新气候目标的 “核心战场”,目标将推动能源结构从 “化石能源主导” 转向 “非化石能源主导”。

在传统煤电转型方面,煤电的角色将从 “主力电源” 逐渐转为 “调峰电源”,实现 “清洁化、灵活化” 改造。而在新兴能源产业方面,“风光储氢一体化” 将成为主流发展模式,形成万亿级产业链。

最终,中国将构建起“绿色电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绿电人民币”的全绿色链条制造体系,以推动中国能源转型的整体升级。

能源革命与货币格局的历史关联

回顾工业史,每一次能源和技术范式跃迁都伴随技术体系与生产组织方式的重构。从20世纪开始,石油成为现代工业血液的阶段,美国凭借全球石油主供方地位,使美元依托“石油-美元”机制成为世界主导货币。

当前,世界正处于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历史节点。绿色电力的革命性突破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成本曲线和规模曲线的同步下探。

在这场能源革命中,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供给侧主力:从光伏硅料、组件、逆变器,再到锂电池、储能系统与EPC,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和全球最大规模的制造能力,把度电成本压至全球最低分位。

这种供给格局催生出一个历史类比:当一种关键能源由中国主供,并能稳定交付到多国市场时,人民币计价结算便有了坚实基础。这与“石油—美元”机制的形成逻辑相似,都基于稳定供给、统一计量和长期合同三大要素。

绿电人民币的现实推进与案例

近年来,绿电人民币已从理论构想步入实践阶段。在中亚地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可再生能源合作已形成规模效应。相关数据显示,2014-2024年间,中资在这两国参与29个风光项目,累计装机约4120MW。

在乌兹别克斯坦,由中国能建开发的1吉瓦布哈拉风电场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点项目,全部158台风机来自远景能源,预计年发电量可达35.9亿千瓦时,约占乌兹别克斯坦全国年发电量的7%。但这个项目并非是简单的设备出口,而是涵盖融资、建设、运营的全产业链合作,人民币成为连接各环节的计价纽带。

在哈萨克斯坦,远景能源携手本土合作伙伴,在当地新建一座年产250台风力发电机组、100套储能系统的风储生产基地。据悉,该项目能够支撑2GW的风电项目和1GWh的储能项目,将大幅提升哈萨克斯坦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水平,助力其实现2060年碳中和战略目标。所以,这些项目并非孤立的投资,它们还投资于本地制造业。

此外,寰泰能源在乌兹别克斯坦的500MW风电项目作为当地著名的山地风电项目,从融资、采购到电费结算,全程使用人民币。在哈萨克斯坦,寰泰能源的多个风电、光伏项目也均采用人民币作为购售电计价货币。

目前,这种模式在东南亚也已落地。如中老铁路沿线200MW光伏项目为铁路运营提供清洁电力,老挝电网需以人民币向广西电网支付电费,年结算额约3亿元。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增电力出海装机容量达到24GW,其中52%为新能源项目。同年,中国企业在境外电力项目合同签约额达6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1%。

算力崛起:像能源一样出海的新引擎

除了绿色电力,算力正逐步演变成一种独立的、可度量、可交易的基础生产资料。训练模型、部署推理服务、运行数字孪生模拟,消耗的是明确可标价的算力能力,配合SLA指标形成可比、可审计的交付标准。

当下,中国的算力产业正在快速崛起。在硬件端,服务器、加速卡、液冷、网络等环节的工程化能力不断提升;在软件端,大模型、编译器、训练框架、分布式调度等快速迭代。

有分析认为,一旦成本—效率曲线达到拐点,算力将像能源一样成为可对外输出的战略性物资。届时海外客户采购的不再是硬件设备,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算力服务。

所以,未来的人民币将不仅是一次性结算工具,还会升级为经营性成本货币;当多年期算力合同被金融机构认可为可抵押资产时,人民币又获得了资产负债表上的“持有地位”。

构建绿电人民币的三大支撑要素

有业内专家认为,要让人民币在绿色电力与算力领域成为默认选项,需要补齐“价签—水管—水池”三件套。

价签(Benchmark) 需要统一标准。绿色电力不仅要报出度电成本,还需在合同中写明绿色电力证书、方法学、第三方核证等要素,形成可交易的绿色溢价;算力则需统一SLA指标和计费口径。

水管(Rails) 指跨境结算体系需顺畅、低摩擦、可预期:大额B2B走稳定清算通道,小额运维走零散支付路径,做到到账快、成本透明。

水池(Safe Assets) 要形成人民币持有习惯,必须有可配置的安全资产池。这包括人民币计价的政策性绿色债券等低风险底仓,以及项目层现金流资产。

此前在2025年3月,中国财政部在英国伦敦发行了不超过60亿元人民币的绿色主权债券,这为人民币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挑战与障碍: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

如今,绿电人民币的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从宏观层面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国际货币体系的网络效应和路径依赖制约。中国金融体系与国际规则存在差异,如直接融资占比低、信用评级体系不接轨等问题,限制了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开放度。

在具体合作中,中国-中亚可再生能源投融资面临汇率风险对冲机制不健全、人民币跨境使用受限等挑战。此外,中亚国家政策连续性不足、市场规则不完善、电网消纳能力薄弱等问题也制约着合作深化。

全球清洁能源供应链的协同发展仍面临供应链韧性不足、标准规则互认难度大、信任机制需持续构建等共性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仍需各方合力破解。政府层面可强化政策对话与技术合作,扩大本币互换;金融机构需创新产品,深化多边合作;企业应布局资源优势区,推动本地化运营。

前景展望:从边缘包围中心的路径选择

从实际落地来看,“绿电人民币”的实施采取了一种由边缘包围中心的路径。它优先选择在发展中国家推行,这些国家往往对美元波动敏感,更愿意尝试替代方案。而中国通过输出包括电站设计、设备、输电、储能和运维在内的“全产业链+低成本”的电力系统解决方案,构建起紧密的能源合作关系。

例如在上合组织框架下,中国未来5年将同其他成员国一道实施新增“千万千瓦光伏”和“千万千瓦风电”项目。这些项目将推动从上游关键矿产、中游电力产业到下游数字经济的完整产业闭环形成,为绿电人民币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伦敦金融城的交易员们也注意到,中国财政部2025年在当地发行的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备受追捧。这些债券不仅为主权信用背书,更将募集资金投向清洁交通、污染防治等绿色领域。

有预测显示,到2030年,中国海外新能源装机规模有望较2024年增长8倍,突破200GW。届时“电力人民币年结算规模预计达5000亿元,占全球电力贸易结算的3%-5%,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后的第三大电力结算货币”。

长远来看,到2035年,若中国达成4000万千瓦海外新能源装机目标,“电力人民币”年产生的人民币现金流将超2000亿元,可支撑全球8%-10%的电力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

也许在不远的未来,就像石油美元曾做的那样,绿电人民币不是通过宏观层面的“去美元化”,而是通过一次次的稳定交付与兑付,被人们习惯性选择使用。

(文 | 潘 望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