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业内看来,2025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不仅是对五年“双碳”实践的阶段性总结,更将为未来转型提供“导航仪”与“施工图”。
▲图片由AI生成
“双碳”目标提出已五年,我国绿色低碳转型迈入攻坚阶段。近日,厦门大学“碳中和发展力”研究团队联合江苏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发布“2025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系统梳理五年来各地“双碳”实践成效,为“十五五”时期科学规划转型路径提供重要参考。指数显示,全国碳中和发展力整体“稳中有进”,但区域差异仍存,技术创新与市场化机制建设将成为下阶段突破重点。
在业内看来,2025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不仅是对五年“双碳”实践的阶段性总结,更将为未来转型提供“导航仪”与“施工图”。
区域转型“稳中有进”
作为国内首个聚焦地区碳中和潜能与实践成效的综合性指标体系,“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自2021年首次发布以来,已持续五年。2025年,该指数以延续“五力”(成长力、转型力、竞争力、协调力、持续力)为核心,新增环境标志获证企业占比、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数量、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等十余项关键指标。指标体系更加注重评估环境治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管控的转变、绿色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以及农业绿色保障的全链条覆盖对“双碳”工作进展的重要贡献。
报告显示,2025年各省份平均得分约56.32分,重点城市平均得分54.40分,较2024年提升1.89分,整体呈现“稳中有进、引领示范与区域差异并存”的特征。浙江、广东、北京、江苏和上海连续五年稳居前列,形成可复制的转型经验:浙江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成长力,广东推动金融与生态协同夯实协调力,北京依托科技创新巩固竞争力,江苏发展“新能源+储能”模式优化能源结构,上海则通过绿色金融创新打造全球绿色金融枢纽。在重点城市中,深圳、广州、杭州、长沙、青岛表现突出,在绿色产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形成示范效应。
“各具特色的区域样本”对整体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各地区立足自身能源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基础,探索差异化绿色转型路径,激发区域内生发展动力,实现低碳转型与经济增长的有机融合。“例如,西北地区依托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大力发展大型集中式风电和光伏基地等新能源基地,东部沿海地区则结合高耗能产业集聚、能源需求集中等特征,推动制造业绿色升级和终端用能低碳发展,成功实现能源转型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增效。”厦门大学“碳中和发展力”研究团队首席经济学家孙传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另一方面,通过在不同区域开展差异化试点,有效辨识各类政策与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及其适用边界,显著降低大规模全面转型面临的试错成本与系统性风险,进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转型模式与标准体系。这些实践不仅为全国能源结构优化、产业低碳升级等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增强了低碳转型过程中制度体系的韧性与协同性。
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报告显示,内蒙古、新疆、吉林、西藏等省区,以及大庆、吴忠、吐鲁番、临汾等城市得分相对较低,普遍面临能源效率低、产业结构转型压力大等挑战。例如,宁夏在成长力、转型力上存在短板,内蒙古的持续力不足,反映出部分资源型地区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尚未根本扭转。
区域差异背后是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资源配置的深层矛盾。孙传旺指出,追赶型地区普遍存在三大瓶颈:一是产业结构高度依赖化石能源,新兴产业培育缓慢,经济韧性不足;二是绿色产业链协同不足,新能源资源开发与装备制造、储能应用等环节脱节,未能形成产业闭环;三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研发投入与人才储备匮乏,“卡脖子”技术制约转型进程。
其中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国产业结构过于依赖化石能源及高排放行业,这不仅导致能源效率偏低,转型压力增大,而且新兴产业的成长步伐缓慢,经济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其次,绿色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水平尚需提高,新能源资源的开发与装备制造、储能应用、终端消费等环节之间存在明显断层,尚未形成高效的产业闭环和集聚效应;再次,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及资金支持不够,研发投入的强度亟须增强,人才培育的力度亦需加大,特别是碳中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相对薄弱。
为此,报告建议,一是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设立国家级的“零碳产业基金”,利用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措施提高能源效率,加速新兴产业的成长,从而增强经济的弹性;二是要优化绿色产业链的协同机制,促进新能源资源开发与装备制造、储能应用、终端消费等环节的深度整合,鼓励开发企业同步发展相关项目,提升产业链的整体协同效率;三是要增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力度,优先在这些区域布局国家级的绿色低碳科技项目和示范工程,实施针对性的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通过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全面弥补技术和人才的不足。
未来转型将有四大趋势
“十五五”时期将成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攻坚期。孙传旺认为,未来转型将呈现四大趋势:一是能源领域坚持“先立后破”,稳步提升新能源占比,推动煤电向调节性资源转型;二是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脱碳,完善充电基础设施与绿色建筑体系;三是产业体系聚焦绿色升级与循环发展,优化供应链需求,规避产能过剩;四是社会协同治理深化,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多元共治格局,凝聚绿色转型共识。
面向“十五五”,技术创新被置于核心地位。报告建议,能源供给侧须重点突破光伏电池、深远海风电、先进核能等清洁能源高效开发技术;需求侧应推进高排放领域节能降碳与系统灵活性技术攻关,加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大规模长时储能等颠覆性技术研发。同时,还须畅通技术转化通道,建立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与产业创新联盟,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激励政策,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市场化机制的支撑。报告强调,当前我国碳定价机制与绿色金融体系仍需完善: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有限,价格信号传导不畅;绿色金融标准不统一、信息披露不规范,跨部门监管职责尚未清晰,制约了资源配置效率。对此,需要从三方面优化路径:一是深化碳市场建设,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引入多元化交易主体,探索碳金融衍生品市场,形成稳定价格预期与激励机制;二是构建统一绿色金融监管体系,制定兼具国际可比性与本土适应性的标准,强化信息披露与产品认证;三是发挥指数监测功能,融合多源政策数据,为减排效果评估与政策优化提供量化支撑。
孙传旺表示,未来需通过碳定价与绿色金融的协同发力,引导资本向绿色低碳领域流动,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例如,上海可依托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深化绿色债券、碳金融产品创新;北京可完善碳市场交易制度,强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为全国提供示范。
(文 | 本报记者 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