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老牌光伏企业扭亏为盈,全靠储能造血?

新闻来源:储能网 发布日期:2025-09-22

中国储能网讯:2025年8月末,晶澳科技半年报的披露打破了光伏行业的低迷。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9.05亿元,虽同比下降36.01%,归母净利润仍亏损25.80亿元,但二季度亏损幅度环比收窄超40%,毛利率较一季度显著改善。

在光伏板块持续承压的背景下,晶澳储能业务以超12GWh的半年出货量、62%的海外占比,成为拉动业绩回暖的核心动力。这家深耕光伏十八载的老牌企业,正凭借储能业务完成一场关键的战略突围。

老牌光伏企业的日子不好过

正值伏天的八月末,整个光伏行业却似乎透着一股凉气。在这个环境下,晶澳科技披露了半年报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239.05亿元,同比骤降36.01%;归母净利润亏损25.80亿元,较上年同期的8.74亿元亏损扩大195%,这已经是这家老牌企业连续第三个季度陷入亏损泥潭。

作为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的头部玩家,晶澳的业绩滑坡并非个例,而是整个光伏行业深度调整期的缩影:隆基绿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TCL中环、通威股份和大全能源6家主链龙头企业,净亏损合计超180亿元。全行业陷入“比谁亏得少”的尴尬境地。

晶澳的困境首先源于光伏产业链的价格雪崩。受前两年产能疯狂扩张影响,2025年上半年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价格跌至历史冰点,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主流型号均价较历史最高价跌幅均超66%,其中组件价格同比降幅更是突破40%。这直接导致晶澳核心的组件业务陷入亏损,有研报显示,其组件板块毛利率仅为-5.98%,同比大幅下滑10.51个百分点,曾经的盈利支柱变成了“出血点”。

更棘手的是,价格战已从国内蔓延至海外,2024年晶澳欧洲市场毛利率已降至负值,而上半年45.93%的组件海外出货占比,意味着海外市场的盈利空间也在快速收缩。

雪上加霜的是行业供需失衡与政策壁垒的双重挤压。2025年5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还创下92GW的历史峰值,6月便骤降至14GW,断崖式下滑的背后是阶段性需求透支与产能过剩的尖锐矛盾。为了消化库存,企业不得不降价促销,进一步加剧盈利恶化。

与此同时,欧美等主要海外市场的贸易保护政策持续加码,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频发,让依赖全球化布局的晶澳陷入“内外夹击”的困境。公司在业绩说明会上坦言,产业链价格下跌与国际贸易环境严峻,是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下降的核心原因。

财务数据的细节更能反映企业的窘迫。2025年上半年,晶澳毛利率跌至-3.53%,净利率-10.96%,两项核心盈利指标均创下近年来新低。尽管公司通过削减费用勉强维持运营——研发费用同比减少34.32%,管理费用减少16.82%,但依然难以填补主业亏损的窟窿。彼时的晶澳,亟需找到一根能拉住业绩悬崖的“救命稻草”。

储能业务带动企业扭亏为盈

就在光伏主业一片萧瑟之际,储能业务的异军突起为晶澳注入了关键活力。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行业格局,恰好让晶澳2022年布局储能、2023年成立光伏与储能事业群的前瞻性决策显现价值,曾经的战略储备业务,如今真正成为了“造血机器”。

储能业务的增长首先体现在出货量的爆发式突破。虽然晶澳未在半年报中直接披露储能出货数据,但从行业调研与业绩说明会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其上半年储能出货量已突破12GWh,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这一成绩背后,是公司针对性的产品布局策略:面向电网侧推出BlueGalaxy4.0智慧储能系统,基于500Ah+大容量电芯实现7.8MWh容量配置,体积能量密度提升38.84%;针对工商业与户用市场分别开发BluePlanet与BlueStar系列,形成全场景覆盖能力。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技术创新,将DeepSeekAI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到储能系统中,通过精准预测负荷与优化充放电策略,显著提升了客户收益,这种“智能化”标签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储能业务直接改善了晶澳的财务状况,推动企业从“深度亏损”向“减亏回暖”转变。从单季度数据看,2025年一季度晶澳亏损16.38亿元,二季度亏损幅度环比收窄超40%,毛利率从一季度的-6.71%回升至-0.95%,这种明显的改善被市场普遍解读为储能业务的贡献。

尽管储能业务营收占比尚未超过25%,但其高毛利特性成为平衡光伏亏损的核心支柱——同期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储能业务毛利率普遍在25%以上,而晶澳凭借光伏协同优势,海外储能订单毛利率比国内高10-15个百分点,成为盈利核心来源。

现金流的改善更能印证储能的“造血”能力。上半年晶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大幅转正,从上年同期的-18.59亿元跃升至45.08亿元。公司解释称,除了非付现成本加回,运营资本管理优化带来的应收应付净额减少是重要原因,而这背后正是储能业务的推动——海外储能订单预付款比例较高,且交付周期短于光伏组件,加速了资金回笼。这种现金流的结构性改善,让晶澳有底气推进赴港上市筹备,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补充弹药,进一步扩大储能布局。

储能业务的快速起量,还得益于晶澳对细分场景的精准挖掘。在浙江义乌零碳园区项目,晶澳打造储能+光伏+综合能源+虚拟电厂的解决方案,让光伏、储能、水蓄冷交流侧耦合,与厂区符合协同控制,实现园区低碳运行。系统接入当地能源聚合平台,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针对别墅场景开发的户用光储系统,海外储能出货占比极速上升,成功规避了国内储能市场的价格竞争压力。这些场景化创新,让储能从单纯的设备销售升级为定制化解决方案,打开了价值提升的空间。

未来发展核心是光储协同

储能业务之所以能快速成为晶澳的“救命稻草”,并非偶然的运气加持,而是其“光储协同”战略长期布局的必然结果。这种将十八年光伏积累与储能新业务深度融合的模式,构建了其他纯储能企业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也勾勒出企业未来的增长路径。

首先,渠道复用构成了最直接的协同优势晶澳在光伏领域积累的全球网络,为储能业务省去了从零开拓市场的高昂成本。其销售及服务网络覆盖178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美洲等核心市场设有16个运营中心,这种成熟的渠道布局让储能产品得以快速触达全球客户。这种“光伏搭台,储能唱戏”的模式,在全球大型光储一体化项目中屡试不爽,成为储能出货的重要支撑。

其次,技术与制造能力的迁移则筑牢了产品根基光伏组件生产所需的精密制造、质量管控与供应链管理能力,被无缝嫁接到储能业务中。更关键的是技术路线的协同,晶澳将光伏领域的高效发电技术与储能的智能控制技术结合,开发出“光储一体化”控制系统,可实现光伏出力预测与储能充放电策略的实时联动,在上海麦德龙广场光储充项目项目中,这套系统实现一体化调控,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有序充电、车网互动,释放灵活性价值;可信数据提供,合约驱动收益分配;智能选址及充电电价策略优化,提升运营价值这种技术融合能力,是单纯做电池或光伏的企业难以企及的。

再次,全球化布局的协同效应更实现了风险对冲。2025年上半年国内储能系统价格持续下行,晶澳恰好借助光伏海外渠道的优势,将储能业务重心向高毛利市场倾斜,有效对冲了国内市场的价格压力。

最后,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晶澳的光储协同战略踩准了能源转型的节奏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提升,“光伏+储能”已从可选配置变为刚需,晶澳的布局恰好迎合了这一趋势,这种“短期扩产抢份额,长期技术筑壁垒”的策略,既解决了当下的扭亏难题,又为未来的行业竞争储备了实力。

其实,对于晶澳而言,储能带来的不仅是短期的业绩改善,更是长期发展逻辑的重塑。从“光伏单一龙头”到“光储一体化领军者”的转型,让企业在光伏行业周期性波动中找到了稳定器。在光伏寒冬尚未完全褪去的2025年,储能已成为晶澳手中最关键的转型筹码,而其光储协同的模式,也为更多深陷周期困境的光伏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突围样本。

(文 | 韩 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