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能源创新平台:撕开传统格局的 “数字利刃”

新闻来源:会展中心 发布日期:2025-09-16


传统能源生产长期受限于地域、技术与资源的割裂,而能源创新平台正以“协同化”思维打破这一困局。通过搭建跨区域的数字孪生系统,平台可实时整合不同类型能源基地的生产数据——无论是光伏电站的光照转化率、风电场的风速变化,还是水电站的水位波动,都能通过算法模型实现动态调配。

以青海省能源创新平台为例,该平台充分发挥当地清洁能源资源品类丰富、规模大的优势,将省内453座新能源电站与传统能源设施纳入统一管理体系。当遇到天气变化导致部分地区新能源发电不稳定时,平台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如在青海海西州的光伏电站因沙尘天气发电量骤减时,平台在短时间内联动海东地区的水电站加大发电出力,同时调配储能电站释放电能,保障全省电网负荷稳定。

这种“源网荷储”的深度协同,推动青海省可再生能源消纳率显著提升,彻底扭转了过去“弃风弃光”的不利局面。此外,平台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能源溯源,每一度电的生产源头、传输路径都清晰可查,为绿色电力交易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这一举措吸引了包括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众多高耗能企业积极采购绿电,构建起“生产端清洁化、交易端透明化”的全新能源供给模式。

重构消费场景:能源创新平台激活用户价值

在能源消费端,能源创新平台正从“单一服务”向“场景化生态”转型,让用户从被动的能源使用者变为主动的价值创造者。通过连接家庭智能电表、工业用能设备与商业建筑能耗系统,平台可基于用户用能习惯生成个性化优化方案。

针对居民用户,平台依据用户日常作息及家电使用规律,自动调整电器运行时段,在保障生活舒适度的前提下实现节能。例如,在深圳,当地能源创新平台接入众多家庭智能设备,为居民提供节能建议与自动调控服务,参与家庭平均每月用电量降低约12%。对于工业企业,平台通过深入分析生产流程中的能耗峰值与谷值,助力企业优化生产线启停时间。

像富士康科技集团在深圳的工厂,借助能源创新平台对用电时段进行精准调整,每年节省电费超过300万元。更为关键的是,平台推出“分布式能源共享”模块,用户可将自家分布式能源设备(如屋顶光伏板)产生的多余电能上传至平台,供周边用户购买,形成“产消一体”的能源社区。在江苏苏州的一些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分布式能源共享,不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还使普通用户深度参与到能源体系中,推动消费端从“被动节能”迈向“主动创能”。

融合产业生态:能源创新平台催生跨界变革

能源创新平台的价值远不止于能源领域,更在于打破产业壁垒,推动能源与数字、制造、交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催生全新业态。

在数字领域,平台与云计算企业合作,将海量能源数据转化为“能源数字资产”,为城市规划、企业转型提供数据支持。例如,北京市通过分析能源创新平台的交通能耗数据,精准优化公交路线与充电桩布局,使新能源汽车出行效率提升25%。在制造领域,平台与工厂的智能制造系统紧密联动,实现“能源按需供给”。当生产线进入高负荷阶段,平台自动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减少传统能源消耗。以海尔集团在青岛的智能工厂为例,通过与能源创新平台协同,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了“绿色生产”与“高效制造”的双赢。在交通领域,平台接入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电池状态与充电需求,智能调度充电桩资源,缓解充电高峰拥堵状况。同时,将电池退役信息同步至储能企业,推动电池“梯次利用”,构建“汽车-充电-储能”的闭环生态。如蔚来汽车与能源创新平台合作,通过优化充电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并探索电池回收利用新路径。这种跨界融合极大地拓展了能源的应用场景,推动各产业向低碳、高效方向转型升级,构建起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

如今,能源创新平台的实践成果正通过国际数字能源展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在展览会上,平台的数字孪生调度系统、分布式能源共享模块、跨界融合解决方案等创新技术与模式集中亮相,吸引了全球能源企业、科研机构的关注。参展者不仅能通过互动体验了解平台如何优化能源生产与消费,更能借助展会的交流平台,与各国同行探讨能源创新的未来方向。国际数字能源展不仅是平台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桥梁,让能源创新平台的价值在国际合作中不断放大,为构建更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注入新动力。

2025年9月18-21日

2025国际数字能源展期待与您在深圳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