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246.4 GWh,同比增长115.2%,其中,中国储能电池全球领跑,出货达到232.03GWh,同比增长118.4%。目前,宁德时代、海辰储能等头部企业订单已排至10月,部分海外项目甚至需要“加价优先排产”。
显然,新能源占比提升、锂电池成本下降,催生储能经济性提升,才是储能不断增长的核心逻辑。
01 出货量高速增长,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统计,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储能电芯企业TOP15出货量榜单中,已出现明显的梯队分化。第一梯队毫不意外的仍由宁德时代独霸,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第二梯队由亿纬锂能、海辰储能、比亚迪、瑞浦兰钧、中创新航、远景动力等企业组成,它们之间进行着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
第三梯队是南都电源、欣旺达、国轩高科、鹏辉能源、楚能、赣锋锂电、中汽新能、新能安等更多企业的角逐混战,这三大梯队总体呈现出“头部固化、中部洗牌、尾部混战”的特征。
综合来看,榜单中的多家企业产能利用率都大幅提升,甚至出现满产状态。
其中,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储能系统产能利用率达到惊人的89.86%。亿纬锂能2025年二季度产能利用率已回升至80%。
比亚迪2025年H1中标规模居前,沙特、智利等海外大单落地,光伏储能业务同比增长95%。
瑞浦兰钧户储领域出货量登顶,自2025年第二季度以来,其储能电芯产能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7月份甚至达到100%。
中创新航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公司海外业务占比提升,欧洲、东南亚市场拓展加速,动储电池出货同比增150%,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
2025年上半年,欣旺达储能系统出货量8.91GWh,同比大涨133.25%。国轩高科出货40GWh左右,同比增长超48%,产能利用率保持高位。
可以说,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储能行业已经迎来黄金发展期,2025年上半年,储能电芯企业无论是出货量还是产能利用率都呈现大幅提升,而上市公司发布的财报数据背后,是其技术路线、市场策略与供应链把控力的综合较量。
02 半年报业绩,二线品牌分化明显
从2025年上半年财报业绩来看,储能电芯行业分化加剧,呈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其中,宁德时代以304.85亿元的净利润稳坐头把交椅,比亚迪营收规模突破3700亿元。中创新航则以87.14%的净利润增速成为增长最快的企业之一。
宁德时代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主营收入1788.86亿元,同比增长7.27%,储能业务收入占比升至25%。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净利润表现——归母净利润高达304.85亿元,同比大幅上升33.33%,毛利率保持在25.02%的高水平,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亿纬锂能2025年上半年的表现也非常亮眼,营业总收入达到281.7亿元,同比增长30.06%。公司动力电池出货21.48GWh,同比增长58.58%。其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明显改善,达到17.60%,同比提升高达6.92个百分点。特别是储能电池成为亿纬锂能今年的重要增长点:出货28.71GWh,同比增长37.02%。储能电池营收达102.98亿元,同比提升32.47%。
中创新航则实现了收入和利润的高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164.19亿元,同比增长31.68%;股东应占溢利润4.66亿元,同比增加87.14%。其中,集团动力电池装车量21.8GWh,同比增长22.7%,排名全球第四、国内第三。
2025年上半年,欣旺达实现营业总收入269.85亿元,同比增长12.82%;归母净利润8.56亿元,同比增长3.88%。值得一提的是,其储能系统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8.85%,动力电池出货量上涨93%,储能系统出货量8.91GWh,同比大涨133.25%。
国轩高科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93.94亿元,同比增长15.48%;归母净利润达3.67亿元,同比增长35.22%,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国轩高科储能电池系统实现营收45.6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23.52%。
可以说,电池企业2025年上半年交出的这份储能电芯成绩单,已经充分展现了储能行业所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03 四大因素驱动下,国内海外需求双爆发
2025年上半年,储能电芯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供需反转,从2024年的产能过剩快速转变为“加价也排不到货”的紧张状态。行业专家认为,这种转变主要受四大因素推动:海外需求爆发、国内政策推动、产品技术迭代,以及前几年扩产放缓导致的供给一时跟不上。
海外需求爆发成为最强引擎
2025年,海外市场呈现“多点开花”态势。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统计,2025年1月—6月,中国企业新获199个海外储能订单/合作,总规模超160GWh,同比增长220.28%。其中,中东地区以37.55GWh订单量居首,占比23.44%;澳大利亚、欧洲分别贡献32.31GWh和22.81GWh。阳光电源、海辰储能等企业接连斩获欧洲、中东大单。
海外市场不仅带来了规模增长,还提供了更高的利润空间。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壁垒和海外渠道,毛利率均维持在20%以上,如海辰储能中东项目毛利率达28%,创下历史新高。
国内政策推动抢装潮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2025年2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号文),规定存量项目在2025年6月1日前并网采用“差价结算机制”,导致大量新能源项目集中在6月1日前抢装,直接刺激储能需求激增。
产品技术迭代加速
在技术层面,中国储能电芯行业正朝着“更大容量”和“新材料体系”两个方向快速发展。
2025年,以314Ah为主的“300Ah+储能电芯”正在快速替代280Ah产品,成为市场主流,能量密度提升10%,循环寿命突破12000次,推动系统成本降低约25%,在全球加速渗透。而下一代“500Ah+大容量电芯”的研发量产也在全力推进,如宁德时代量产587Ah大容量储能专用电芯;亿纬锂能量产第四代Mr.Big系列628Ah电池;海辰储能推出∞Cell587Ah电芯。
因此,技术迭代能力将成为企业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电池产线具备明显的技术生命周期,当前主流的314Ah/315Ah电芯,在两年后很可能不再是市场主流产品。随着更大容量电芯的推出,现有产线必须进行技术升级与改造。这一过程本质上也是行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产能自我优化、落后产能淘汰和供需再平衡的过程。
新材料体系方面,钠离子电池储能开始“崭露头角”。2025年,储能将成为钠电产业规模化应用的关键突破口。如海辰储能推出其全球首款电力储能专用钠离子电池N162Ah,预计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GWh级别的量产。
去年扩产放缓导致供给一时跟不上
2024年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35%,企业投资扩产意愿不强。而2025年需求超预期爆发,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已超过90%。同时,多家头部企业已加速扩大产能布局。
04 洗牌加剧,海外市场成为关键胜负手
2025年,北美市场因关税问题抢出货、中国市场因“强配取消”抢装,叠加海外订单暴涨,促使多家头部电芯厂商月度开工率超过90%,接近满产。但从全球视角看,储能电芯企业需要加快出海步伐,拓展国际市场。
而面对欧美日益严苛的贸易壁垒,尤其是美国加征关税,本地化生产已成为获取大单的“入场券”。头部企业纷纷未雨绸缪,加速海外产能落地。如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西班牙、印尼、泰国等地规划超200GWh海外产能;亿纬锂能在马来西亚投资建设10-15GWh产能,预计2025年底投产。
海辰储能计划在印尼新建56GWh产能,目标将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50%。中创新航葡萄牙基地开工支撑全球化产能。
远景动力美国田纳西工厂投产开启北美本土化供应,西班牙基地规划继续推进。国轩高科海外规划总产能100GWh,其德国制造基地已投产5MWh储能系统,实现欧洲本地化制造;
显然,从技术创新的角逐到市场份额的争夺,从毛利率的提升到全球化的竞争,所有企业正在通过不同的策略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
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技术积累和客户资源,构筑起越来越高的竞争壁垒。高盛数据显示,储能电芯行业CR5(前五名集中度)已超75%,马太效应加剧,头部集中趋势不可逆转。
在生存空间被持续压缩下,二三线企业需要寻找差异化竞争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另外在出海策略上,二三线企业未必都要与大厂正面竞争,海外市场存在丰富的细分赛道机会。如南非等地区的工商业储能市场,以及交通、通信等特定行业场景,仍存在大量差异化机会。
05 未来两年,挑战与机遇并存
从行业角度来看,在136号文实施后,国内储能市场正在加速市场化,且2025年电池排产旺盛和储能招标需求高增,与此前“取消强制配储”对国内储能需求的悲观预期形成强烈反差。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招标旺盛的原因主要在:政策驱动,多省推出储能容量电价、容量补偿等政策,刺激业主投资积极性;新能源全面入市提升电力系统峰谷价差,储能项目的收益提升,确定性提高。
政策驱动方面,尽管136号文提出取消配储,但电力系统储能需求仍然存在,因此多省推出容量电价、容量补偿等收益机制,能够提升储能项目收益的确定性。2025年以来,多省推出容量电价、容量补偿等政策。
有机构研报预测,在各地市场化储能政策(容量补偿、容量电价等)以及新能源全面入市、峰谷价差拉大的背景下,国内储能需求将持续旺盛,预计2025-2027年国内储能新增装机达到130GWh、160GWh、210GWh。
同时,海外需求也持续旺盛,2025年以来,美国1-7月新增大储装机6.62GW/21.01GWh,同比+37.5%/+42.1%,尽管因关税战影响,Q2对美出货出现一定迟滞,但因后期“对等关税”连续暂缓实施两个季度,以及OBBB法案保留储能IRA补贴至2033年,目前美国客户对中国产品进口已恢复,且在2026年1月1日301关税实施的背景下,有望出现抢发。欧洲、澳洲、拉美、东南亚等地大项目频频,户储需求显著回暖,工商储需求较为旺盛。
因此,未来两年,对于储能企业来说,更为复杂严峻的挑战与深度变革的机遇将会并存,那些兼具技术前瞻性、全球布局能力与长期战略定力的“长跑者”,将成为真正的赢家。
(文 | 潘 望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