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工商业储能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能源领域的一颗新星。随着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工商业储能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更高效、稳定的能源解决方案,还在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共推发展热潮
近年来,各国政府纷纷出台鼓励政策,推动储能产业的发展。我国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一系列支持工商业储能的政策相继落地。例如,多地实行峰谷电价政策,通过拉大峰谷电价差,为工商业储能的峰谷套利提供了广阔空间。这使得企业通过在低谷电价时段充电,高峰时段放电,有效降低用电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新能源装机规模的迅猛增长,特别是分布式光伏在工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为工商业储能创造了大量的应用场景。当光伏发电量过剩时,储能系统可将多余电能储存起来,避免能源浪费,实现能源的时移利用,提高了新能源的消纳率。此外,在能耗双控和限电政策的影响下,工商业用户对能源稳定性和独立性的需求愈发迫切,储能系统作为保障电力供应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市场需求持续攀升。
多元商业模式激发市场活力
目前,工商业储能已形成了多种成熟的商业模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业主自投模式: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大工商业用户或高耗能企业,通常会选择自行投资、购买和运维工商业储能资产。这种模式下,企业可独享100%的收益,但需承担较大的初始资金投入以及运维风险。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作为当前的主流模式,用电企业提供场地,能源服务方负责投资、持有和运营储能资产,双方按约定比例分享项目收益,常见的分成比例为能源服务方90%、用电企业10%或85%、15%。此模式下,用电企业资金投入小、风险低,能源服务方则能获取大部分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
融资租赁模式:储能资产由设备商或金融机构持有,用电企业在租赁期内享有设备的使用权,租赁期满后获得所有权。这种模式有效缓解了业主的资金压力,推动了工商业储能的市场推广,未来“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租赁”的组合模式有望成为主流。
技术创新提升储能竞争力
技术进步是推动工商业储能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锂电池等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储能系统的性能显著提升,成本逐步下降。例如,海尔新能源在近期的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上发布的星擎261工商业储能系统,采用“AI+数字孪生+大数据+人机协同”技术,实现了90%的高系统效率、行业最小1.19㎡的占地面积、12重安全保障及全生命周期智慧运维,为高耗能企业提供了安全、智能、高效的储能解决方案。
此外,阳光电源通过打造“三位一体”的场景化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的工商业场景推出了差异化产品矩阵。如在光储融合场景,255CS系列产品实现“交直双耦合”,兼容现有光伏逆变器和新一代hybrid光伏逆变器,满足了不同用户的系统升级需求;835CS系列专为钢铁、化工等高耗能企业设计,精准匹配大工业场景需求。
市场前景广阔,竞争格局初现
从市场数据来看,2023年我国工商业储能迎来快速增长,全国新增装机4.72吉瓦时,同比增长超过200%。2024年,新增装机容量约8.2吉瓦时,同比增长72%。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行业仍处于上升通道。业内预计,到2028年全球工商业储能市场装机量有望突破48吉瓦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在竞争格局方面,目前国内工商业储能行业参与企业众多,但尚未形成稳定的竞争格局,出货量规模普遍偏小。行业中的主要企业包括宁德时代、阳光电源、南都电源、派能科技等。这些企业凭借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市场渠道等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定份额,但市场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新的企业和技术不断涌现,推动着行业的竞争与发展。
工商业储能作为能源领域的新兴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商业模式创新以及技术进步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着行业前行。在未来,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和技术的持续创新,工商业储能有望在能源转型的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力量,为实现全球“双碳”目标贡献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工商业储能在能源展上展现出更多的创新成果和发展潜力,引领能源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2025国际数字能源展,将是您展示品牌、拓展合作、洞察行业趋势的绝佳机会。欲了解更多展位预订、参展流程及相关支持政策,可以访问展会官网:(https://www.ideesz.com/)或联系主办方获取详细资料。
扫码预订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