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25年6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要求构网型储能渗透率目标突破30%,并在西北、新疆等新能源装机集中区强制新建项目标配构网能力。
在此前发布的国家政策当中,《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2027年培育3-5家生态主导型企业,构网型技术被列为“卡脖子”攻关重点。
《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首创“调度调用型”与“电站自用型”分类,构网型储能优先纳入电力市场。
《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将构网型储能纳入“新型电力系统九大行动”,要求高比例新能源外送基地强制配置。
从“鼓励试点”到“强制配建”,连番推出的国家新政策可谓信号明确、力度空前,构网型储能已从技术选项变为新能源并网的通行证。
01 政策加码:消纳压力下的“最优解”
6月4日,国家能源局启动新型电力系统首批试点,将构网型技术列为七大方向之首。新政进一步要求:2027年前构网型储能渗透率突破30%,西北、新疆等消纳困难地区的新建项目必须强制配置构网能力。
业内人士认为,当新能源渗透率超过40%,传统跟网型设备就难以维持稳定,构网型储能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消纳压力下的“最优解”。
同时,地方政策也开始“疯狂加码”。
内蒙古:构网型储能容量补偿标准达0.35元/kWh,2025年规划独立储能475万千瓦。
新疆:喀什、和田等地强制配建比例不低于20%,并网需通过“惯量响应≤2秒”严苛测试。
西藏:全球首个100%构网型储能离网项目投运,验证极端环境下的电网支撑能力。
02 消纳困局:高比例省份的生死时速
2025年5月出台的绿电直连新政要求新能源自发自用比例不低于60%,直连专线实现“点对点”供电。这种模式下,构网型储能成为维持微电网稳定的核心装备。
2025年6月3日,宁夏新能源日发电量首超用电量,成为全国首个“绿电自足”省区,其秘密武器正是4468万千瓦新能源装机与构网型储能的协同,这给破解长期以来的新能源消纳困局带来了希望。
03 技术破局:从跟网到构网的代际跨越
在海外,澳大利亚通过ARENA机构投入1.76亿美元支持8个构网型储能项目,欧洲市场渗透率达8.6%,均领先于中国1.5%的现有水平。
在国内,新疆2024年构网型储能定标规模占全国56.79%,哈密25MW/100MWh项目完成全球首个百兆瓦时级构网型储能系统测试。西藏海拔4700米的革吉电站,更验证了极端环境下的技术可靠性。
构网型储能的技术破局也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创新:
1.电网侧独立储能。内蒙古“容量补偿+现货交易”模式,年收益超1.2亿元/100MW项目。
2.新能源配套租赁。上海容量租赁价格0.3元/W/年,投资回收期缩短至5年。
3.虚拟电厂聚合。浙江虚拟电厂通过构网型储能参与调频,收益提升40%。
4.海外EPC总包。沙特NEOM项目(2GW光伏+30%构网储能)创下单体储能系统出口纪录。
04 产业链变局:经济性与安全性的平衡术
1.配网改造。《配电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要求2025年具备5亿千瓦分布式新能源接入能力。
2.市场机制。完善峰谷电价体系,现货地区允许绿电直连项目余电上网。
3.多元主体。允许民企投资直连项目,负荷企业可主导建设。
出口型企业率先算清了这笔经济账。欧盟《电池法》要求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认证,常州某电池企业通过构网型储能支撑的绿电直连,将产品碳足迹降低40%,成功规避每吨77欧元的碳关税成本。
市场前景方面,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构网型储能招标量超6.8GW,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据伍德麦肯兹预测,2034年前全球需投资1.2万亿美元部署构网型储能,应对5900GW风光装机需求。
当中国新型储能装机从5852万千瓦向5亿千瓦目标迈进时,构网型技术正从政策文本跃入产业现实,重塑新能源消纳的游戏规则。
(文 | 潘 望)